2019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修正)
2021-07-27 15:27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2019XKT-YJ099

课题名称

有效开展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

付文

所在单位

西安市莲湖区第九幼儿园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垃圾分类   教育活动  实践研究

结题

报告

摘要

 

 

   要改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必须实施垃圾分类处理,而且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本课题研究对比国内外垃圾分类现状,发现国内垃圾分类还存在诸

多问题。幼儿园大班开展垃圾分类养成教育,对培养幼儿文明行为有促进作用。课题组着重关注大班幼儿地生活体验,开展学习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教育活动实践研究的同时,整 合幼儿园、家庭、社区资源,进行家园共育、社区共育的垃圾分类养成教育,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开展、对幼儿和家长的前后测对比分析,证实课题组的研究策略切实有效,孩子们不仅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并能带动家庭成员和中小班幼儿共同践行。本课题研究将引领教育生态文明。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我国城市垃圾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加速推进的垃圾分类正在走向全民参与时代,截止2019年46个重点城市率先实行垃圾分类,其中九个城市完成立法。2019年9月1日起,西安市全面实行垃圾分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背景)

    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生活垃圾不断攀升,污染环境,威胁人类身心健康,而垃圾处理能力却严重不足。垃圾分类是垃圾减量的有效措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据调查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投放已深入人心,普及度广,实施水平高,由政府部门和专门公司执行。

    1.欧盟:把乱倒垃圾定罪。欧盟认定乱倒垃圾是犯罪,此行为将记录在案。地方政府未提供垃圾收集居民就会起诉。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费用由税收支付。农民家有两色垃圾箱,装无机、有机垃圾。未分类或投放不当工作人员会拒绝收集甚至罚款。

    2.日本:垃圾均分类回收。日本垃圾分类井然有序。垃圾车全部是自动封闭式和加压式,运同种垃圾直接处理,省工、省时。每周回收不同垃圾,如玻璃制品、塑料、橡胶、金属、家电等。

    3.中国:垃圾分类虽起步,但进展缓慢。2018年600多座大中城市,三分之二已陷入垃圾包围,97%的城市垃圾无法处理,只能堆放或填埋。垃圾造成的损失每年在250亿到300亿元。近八成居民不管垃圾桶标识,直接扔。可回收物、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不了解垃圾分类意义。2019年多地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二)问题的提出

    垃圾是环境的一大污染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是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一场“战争”。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垃圾分类是垃圾减量的有效措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1.问题:幼儿园宣传垃圾分类,但大班幼儿对垃圾污染的危害还知之甚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意义,分不清垃圾桶颜色和标识,未掌握分类方法不能正确投放,没养成自觉分类投放习惯。家长口头支持的多,真正落实的少,垃圾混装、随意投放的情况比较普遍。幼儿垃圾分类养成教育欠缺,更谈不上培养文明行为。因此要解决如何培养大班幼儿垃圾分类好习惯、形成文明行为这一问题,课题组决定对我园大班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以期探究培养幼儿垃圾分类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2.问题的内涵:

    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大班幼儿环保意识,幼儿了解垃圾污染的危害,垃圾分类的意义,解决大班幼儿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问题,认识厨余、其他、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四色桶,识别对应标识,认识各类垃圾和可回收物,辨识不同类垃圾,养成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课题界定

    有效:指有成效,有效果。

    大班幼儿:5-6岁的学龄前儿童。本研究中的大班幼儿特指在本园就读的5-6岁的大一班、大二班的幼儿。

    垃圾分类:把垃圾按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环境影响、处置方式分若干种类。从源头分类投放,通过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我国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厨余、有害和其他垃圾。垃圾处理方法: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堆肥、资源返还。        垃圾分类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园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开展对垃圾分类活动生动、活泼、主动的教育过程。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一)理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社会领域目标指出:5-6岁幼儿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幼儿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具备减少制造垃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素养,做文明人。  

   (二)实践依据

    研究现状分析(我园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教育活动的现状)我园大班幼儿对垃圾给环境造成地危害认识不到位,对垃圾分类的意义知之甚少,通过宣传对垃圾分类虽有初步的认知,但不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对垃圾类别、垃圾桶、分法不了解。尤其是对一些种类界定不明显的物品,更是概念不清,“老虎难以下爪”不能正确地进行分类投放。幼儿家长们普遍支持垃圾分类工作,但家中真正开始垃圾分类做法的并不多,垃圾混装的情况十分普遍。

   (三)政策依据

    国家政策法规: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初步提出。2000年建设部下发《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了包括上海在内的8座试点城市。此后逐步形成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为依据;以包括《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为主体的行政法规。

  (四)研究意义

   1.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 达到保护环境目的。垃圾中存在有害有毒物质,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后,根据种类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分类处理垃圾后,提高了无害化处理效果,成功地避免了垃圾混合导致的交叉污染,避免滋生蚊蝇, 避免了垃圾运收的二次污染,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通过宣传、实践活动,提升环保意识。通过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亲身实践分类投放,变废为宝等活动逐步提高幼儿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要发挥大班幼儿辐射作用,提升全园的整体意识。

    3.解决大班幼儿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问题。幼儿了解垃圾污染的危害,垃圾分类的意义,识别四色垃圾桶,辨识不同类垃圾,为分类投放做好铺垫。

    4.探究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新路径。剖析影响大班幼儿养成垃圾分类文明行为的因素,找出教育的支持策略。通过宣传教育和丰富的游戏实践活动培养幼儿文明行为,探究垃圾分类、爱护环境养成教育的新途径。

    5.提升家园共育实效,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另一个主战场,家园携手共育必将事半功倍。小手拉大手,孩子带动家长、家庭、社区,全社会积极践行。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人参与、人人践行,让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新风尚,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生态的生活新局面。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的目标

   1.解决大班幼儿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问题

聚焦大班幼儿日常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影响大班幼儿爱护环境做文明人的因素。大班幼儿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到位,对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了解,对类别认知不清;对界定不明显的物品概念不清,不能正确分类投放。

   2.《指南》社会领域目标(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5-6岁幼儿要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危害,让幼儿懂得保护环境,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3.探索培养大班幼儿“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养成教育途径。

   (二)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分析我园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教育活动现状,剖析影响大班幼儿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因素,找到“开启的那把钥匙”。

    2.通过宣传、教学、生活、区域、户外、社区活动、小手拉大手亲子活动、微课、家园共育、变废为宝小制作展览、国旗下讲话、垃圾分类故事大王、垃圾分类儿童剧表演、争做家庭垃圾分类督导员、参观垃圾分类宣教基地等活动,不断优化大班幼儿垃圾分类养成教育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策略。

    3.建立大班幼儿垃圾分类专项档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指导。

   (三)研究方法

调查法、观察记录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访谈法。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19.09——2019.12

   (1)查阅文献,通过国内外已有文献分析,明确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成立课题组,明确职责,撰写并提交课题申报书

    2.现状研究阶段:2020.01——2020.10.

   (1)召开课题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并上传开题报告

   (2)制定《我园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教育活动现状及提升建议的调查问卷》

   (3)对大班幼儿进行访谈问卷、个案分析,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3.课题探究阶段:2020.10——2021.03

   (1)开展多种形式活动,探究大班幼儿学习垃圾分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学习做人的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2)有针对性的观察、跟进大班垃圾分类教育教学活动并给予指导。

   (3)邀请全园教师观摩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教学活动并进行评课研讨活动,提出建议与意见。开展家园共育“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一起走”手抄报宣传展,亲子变废为宝小制作活动。

   (4)撰写课题中期报告

    4.课题汇总阶段:2021.03——2021.06

   (1)梳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编撰成果集

   (3)申请课题鉴定,并进行结题

   (五)研究过程

   1.获得立项书后,课题组随即召开课题专项研讨会,初步确立课题实施计划。课题负责人梳理思路,撰写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带领课题组成员积极筹备开题报告会。

   2.召开开题报告会

   2020年11月4日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邀请苏晓芬名师工作室成员、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满赟老师指导。满老师听取课题负责人的开题汇告,分析点评,指出课题实施方案的亮点、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3.根据开题论证会研讨结果,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1)梳理课题预设的问题及不足:

    ①关键词“教育活动”的界定不够清晰具体。

    ②重点应从社会领域入手,解决幼儿对垃圾分类认知层面的问题。

  (2)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及时调整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内容,进一步改进、完善研究策略,上传开题报告至平台,指导专家审阅并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

   4.开展的具体研究活动

   (1)重新界定本研究中关键词“教育活动”的具体内涵,将垃圾分类实践研究落实在集体教学、生活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部室活动中。制定《我园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教育活动现状的调查访谈问卷》。

   (2)对大班幼儿进行访谈、前后测问卷、个案分析,分析汇总撰写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运用访谈法分别对大一班20名、大二班19名幼儿进行问卷访谈,分析汇总,撰写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幼儿意识层面100%达成;认知层面:幼儿对四类垃圾桶及对应标识认知正确率100%;对四类垃圾认知正确率由44%提高到98.5%,提高了43%;行为层面:77%的幼儿家庭实行垃圾分类,提高了36.5%。家长在意识层面提高了1.01%;认知层面:30.88%的家长熟知垃圾分类知识,提高了5.88%;98.53%的家长能正确辨别四类垃圾,提高了2.94%;行为层面:86.76%的家庭正确分类投放,提高19.36%。

   (3)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配合后勤、保健办组织全园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海报、宣传页、微信平台、QQ群、致家长一封信、家长、教师专项培训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并对教职工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测试。

   (4)大班教师分别对幼儿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从认知层面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提升幼儿践行垃圾分类的自我意识;巩固认知四类垃圾桶及标识、颜色;重点学会辨识常见四类垃圾。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学观摩活动,提升教师垃圾分类集体教学能力,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地发展。

   (5)在区域游戏、生活活动中操作、践行垃圾分类,两个大班还分别设立了班级垃圾分类监督员,监督园内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落实。

   (6)传播绿色生活理念,日常生活废弃物再利用。12月3日大一班携手西仪社区“青苗课堂”,制作“环保酵素”。孩子们用红糖、厨余菜叶或果皮、自来水,制作酵素。可做家居、餐厨清洗剂,做植物、花卉肥料,不造成二次污染,节约资源。12月11日社区志愿者和大二班师幼开展“变废为宝,巧手制新衣”主题活动,幼儿变旧衣为环保手提袋。变废为宝提升幼儿环保意识,感受分类后废物再利用的奇妙之处,强化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

   (7)家园共育,开展亲子垃圾分类手抄报设计、制定家庭公约,约定家人一起践行垃圾分类活动。师生、亲子变废为宝小制作活动,向家长、成人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体验变废为宝的成就感。

   (8)“国旗下的讲话活动”推广垃圾分类儿歌;“阅读点亮智慧童年”分享垃圾分类故事;创作垃圾分类儿童剧剧本,儿童剧表演录制活动,优化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教育活动的研究策略。大班组师幼创作垃圾分类儿童剧剧本两个《还我一片蓝天》《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师幼精心排练于2021年1月19日完成汇报表演。

   (9)梳理阶段性研究活动,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召开课题中期汇报会,总结存在问题,研讨下一步实施方案调整内容。

   (10)充分利用寒假时间,以家庭为阵地组织幼儿带动家长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制定《家庭成员垃圾分类投放标兵榜》,幼儿做监督员督促家庭的所有成员践行垃圾分类,并坚持分类投放后做记录,假期结束评选家庭垃圾分类标兵;设计《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投放记录单》专项记录幼儿在家内外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进一步提升幼儿认知水平,巩固垃圾分类养成教育成效。

   (11)尝试创新模式,全园各班老师撰写垃圾分类健康领域户外体育活动设计,研讨后进行观摩教学活动。孩子们结合情景在玩户外体育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巩固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12)2021年4月25日我园大班组联合西仪社区开展“分类在指尖 文明在心间”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孩子们听社工讲解,进一步提升认知水平。明确四种垃圾辨别方法。分组挑战分类小游戏,之后在社区广场,捡拾花园、树丛的垃圾,正确分类并投放,引来社区居民驻足围观。最后孩子们发出倡议,继续小手拉大手,带动身边人一起垃圾分类,共同保护美丽的家园。5月18日大班幼儿和家长还去“莲湖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学习、实践。

   (13)区域活动中丰富垃圾分类活动内容。语言区自制图书,记录幼儿自己或他人分类投放垃圾、保护环境的故事;建构区架构垃圾处理站;美工区变废为宝制作、绘画环保主题画;益智区创设各种垃圾分类游戏棋,幼儿在棋类游戏中强化垃圾分类认知和操作能力。探究变废为宝制作物的用法和玩法等,生活区收集易拉罐、瓶盖、泡沫块、可回收物并分类存放。

   (14)发挥大班辐射作用,增加课题实践研究的力度。大班幼儿给弟弟妹妹们讲述自己垃圾分类的故事,指导弟弟妹妹正确辨识四类垃圾,和他们一起玩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大带小的形式让中小班的幼儿更易于接受,乐于参与。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序号

成果名称

负责人

1

课题结题报告

付文

2

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前测、后测)

付文

3

论文

《基于大班幼儿垃圾分类养成教育的文明行为培养策略》

付文

《对于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教育认知能力的探索》

程烂熳

《浅析大班垃圾分类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衔接》

徐继红

4

教育笔记集

齐育平

5

教学活动设计集

齐育平

6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手抄报”册

齐育平

7

垃圾分类宣传照片、教学课件、其他宣传资料

程烂熳

8

垃圾分类区域游戏照片

程烂熳

9

微课视频、儿童剧视频光盘

徐继红

10

社区活动、宣教基地等外出活动资料

庞静聪

11

变废为宝手工制作照片册

庞静聪

12

家园共育资料——垃圾分类家庭公约、标兵榜、投放记录单

庞静聪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全园职工、大班师幼、家长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100%。幼儿、家长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前后测对比,幼儿在意识层面保持100%,分类投放正确率98.5%,提高43%;家庭行为层面,幼儿家庭分类投放率77%,提高了36.5%。家长在意识层面提高了1.01%;认知层面,30.88%的家长熟知垃圾分类知识,提高5.88%;98.53%的家长能正确辨别四类垃圾,提高了2.94%;行为层面,86.76%的家庭正确分类投放,提高19.36%。

    在课题研究实施后积极营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从我、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浓厚氛围,大班幼儿无论是在识别四色垃圾桶、标识,辨别各类垃圾,在园在家分类,保护环境意识等方面都提高了很多,且能带动家人一起分类;幼儿、教师、家长在意识、认知、实践层面均有很大提升。幼儿学会了正确辨识常见生活垃圾,养成自觉分类的好习惯,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环保理念、教育理念得以改善,更加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提高了教师的认知水平,对垃圾分类教学活动的思路更开阔了,垃圾分类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夯实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通过宣传和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家长垃圾分类观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带动了幼儿的父母和更多的家庭为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幼儿做好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小手拉大手活动,幼儿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并践行垃圾分类投放,使垃圾分类成为家庭生活的日常习惯。幼儿园与社区携手多次开展垃圾分类有关活动,推广了许多良好的做法,带动、影响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提高环保意识,加入垃圾分类投放的行列。

    总之,进行课题研究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目标。自课题研究实施以来倡导了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前后测统计对比数据证明:大班组幼儿垃圾分类养成教育真正取得了明显成效,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并能带动家庭成员和中小班幼儿共同践行文明生活方式,课题组的研究策略切实有效。本课题的实施引领了教育生态文明的新时尚,正如习总书记指出,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时尚。努力接近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目标。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教师观察记录儿童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能力还较弱,对于幼儿的行为分析不深入,停留在表面,未能深究原因,给出的支持策略不全面。   

    2.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小区只设置分类垃圾桶,但投放后洗手、冲洗家庭垃圾桶的设施和监督设备或监督人员未到位,不利于全面推行。

   (二)改进

    1.提升教师观察记录幼儿垃圾分类行为的能力,有效地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学习→行动→反思”循环递进的方式,自觉地去观察和记录。引导教师围绕观察目标观察幼儿,抓住垃圾分类的行为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准确、客观地了解和分析行为产生的因素,并在后续活动中进一步聚焦问题,进行多次、持续的观察,为深入理解幼儿行为及其发展需求提供充分的依据。

    2.垃圾分类配套设施设备不完善。向社区物业公司反应,建议完善相应的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确保实施的硬件设施到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8

[2] 张明红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2

[3] 杨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浅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1)

[4] 沈瑶 潘俊菊.幼儿园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策略研究[J]幼儿园教科研,

   2020,02

[5]邓丽霞.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处理策略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07

[6]耿涌 宋晓倩 董会娟.由意愿到行动,全民践行垃圾分类[J].社会科学报

   2019.6.06

[7]田明璇.浅谈幼儿园实施垃圾分类的有效策略 [J].幼儿教育2020(33)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