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1-07-10 09:03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本文故事距离时代久远,母爱的主题又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加之语言朴实无华,恐怕引不起他们的共鸣。因此,我打算借助资料,还原人物生存年代,降低认同难度。通过编写诗歌的形式,阅读课文,概括内容,体会母爱。

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佃农、妯娌、不辍、慰勉等。

2. 通过略读、精读、仿写等不同形式概括母亲对“我”培养教育的深恩。

3. 通过对关键词语的讨论分析,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概括母亲对“我”影响的方面。通过词语分析,体会“我”对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词语分析,体会“我”对母亲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赞美母爱,是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我们积累了不少赞美母爱的名言。其中有冰心的名句母亲啊——学生回忆“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风雨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一个母亲所温暖的,岂止孩子呢?

今天学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结识一位民族英雄的贤母。

二、“母亲”印象

要求:默读课文。要求:专注,不出声。不回读,不跳读。

任务:一句话说“母亲”。

预设:一位勤劳的母亲,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一位宽厚仁慈的母亲,一位任劳任怨的母亲。(强调:任劳任怨意思,能经受劳苦和别人的埋怨),一位贤惠的母亲(贤惠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

教师提示:同学们多从母亲的性格角度来谈,可不可以从出身、经历来说呢?

预设:教幻灯片小结(学生齐读)

出身贫苦等一个出身贫苦的人

一个经历过丧子之痛的人,

一个备受地主欺压的人,

一个聪明能干的人

一个宽厚待人的人,

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

一个默默支持儿子事业的人

一个坚强独立的人

一个终身勤劳的人               

         ……

教师小结:母亲以自己的刻苦勤劳对抗者世间的苦难,给儿女最大的隐蔽,给世界最大程度的温暖。

三、“我”与母亲

要求:阅读讨论:母亲对我成长有何影响?

同学们看到了母亲这样那样的劳作。但是,我们可能无法体会一个旧中国贫苦人家,母亲意味着什么。我这里有彭德怀讲述他的童年。朱德和彭德怀,同为革命英雄,同样出身于贫民,年龄相差不大,但彭德怀童年丧母。我们看下他的自传怎么写:

我六岁读私塾……八岁时母死、父病,家贫如洗,即废学。母死后不久,半岁的弟弟即饿死。正月初一,邻近富豪家喜炮连天,我家无米下锅,带着二弟第一次去当叫化子。……我兄弟俩至黄昏才回家,还没有讨到两升米,我已饿昏了,进门就倒在地下。我二弟说,哥哥今天一点东西都没有吃,祖母煮了一点青菜给我喝了。

……初二,寒风凛冽,雪花横飘,奶奶,年过70,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小孙孙(我三弟还不到四岁),拄着棒子,一步一扭的讨饭去了。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不写了!

两相比较,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朱德的成长道温暖许多,那是因为母亲的存在。

请大家梳理课文内容,说说母亲对“我”成长为革命家有哪些有益的影响?

示例:我从哪里看出……从第五段看出,母亲的勤劳培养了我的劳动习惯,教给了生产的知识。母亲的爱憎分明启发我追求光明的思想。

学生可能会找到议论性的句子,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上。对于事件,指导他们分析概括。比如:第六段,学生概括母亲聪明能干,努力给孩子温饱的童年。第十段,“慰勉”安慰勉励。成功时不乏喝彩者。低谷时,给予支持的,一定有母亲。穿插:一次,美联社的记者去采访杜鲁门总统的母亲。他问总统母亲:“请问您的儿子在哪里?我希望能采访他。”母亲说:“请问您要采访哪一位?我有两个儿子,如果是做总统的那个,那么,他在白宫;如果是种土豆的那个,那么他现在就在地里挖土豆。”记者惊愕地问总统母亲:“您的儿子一个做了总统,另一个却在种土豆,您是怎么想的?”“我有总统这样的儿子,十分自豪。”这位母亲平静地回答:“不过,我的另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骄傲。”

正因为此,才有作者在文末深情的感叹,生齐读: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不被困难吓倒。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生产知识,革命意志。

   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三、但是,朱德写母爱,没有过多的抒情和议论,把抽象的母爱变成一件一件的事情讲出来,一幅幅画面呈现,这就是用形象说话,这样的文章就叫有形象性。

那么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头脑中有没有呈现出母亲那感人的形象呢?我们能否用诗一样更凝练的语言来表达呢?

比如,文章的第三段“因为家境贫穷,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我想到了:母爱,是眼看着儿女夭折,那悲哀和无奈的眼神。

学生活动:读文章,把故事凝练成具体形象。小组内展示。

学生开火车朗读,每个人朗读自己最得意的一句。

幻灯片结尾,学生齐读:啊,母亲,你是月亮,我是麦苗。黑夜来了,除了你,谁是我艰难成长的守望者?

 

母亲,你是太阳,我们是河流。纷扬的冬雪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们驱走世间的严寒?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析关键词语的含义。

体会平实的回忆里,对母亲深沉的感情。

2.课堂练习:关键句段的作用

教学过程:本文记事回忆,无处不渗透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文本善用朴素的语言,而将深情寄予其中,十分具有感染力。

语言有质朴,有瑰丽,但他们表情达意的程度并无高下之别,而教师在此引导学生关注朴实用语如何表现感情。

一、动词的用法。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蛮横,逼得父亲和母亲决心培养出一个读书人。

(母亲)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学生思考,举手。教师分析:

什么叫“逼得”,想象会有怎样的逼迫法?加租(白毛女),欺压(杨三姐告状),差役等,“逼得”控诉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的惨无人道,也写出了父母的抗争精神。——面对剥削,有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但朱德父母想到改变命运,这就是抗争。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照顾”关心、优待。对穷困人的帮助既有物质方面,又有精神方面的付出,更体现出母亲宽厚仁慈。

二、虚词的用法

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做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生活。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学生思考,举手。教师分析:

“悄悄”突出有意不让母亲知道。这个举动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呢?目睹母亲汗流满面的做饭,感受到并且心疼母亲的劳累,所以,劳动不是为了显示自己什么,而是真心实意地想为家里出一份力。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也证明了我的劳动习惯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形成的。

“竟”竟然,出乎意料。母亲培养了我,晚年时体谅党的困难,坚持过勤苦的生活。作为儿子,我更应该多在跟前尽孝,但是母亲始终没有等到这一天。“竟”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地愧疚和未能尽孝的遗憾。

比较阅读贾平凹《写给母亲》,表达思念,幻觉,非理性行为,细节描写。

教学反思:开头板块设计很好,由母亲印象到母亲与我,再到母亲的赞歌,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使学生不知不觉间发现夹叙夹议也能读出形象来。

句子赏析没有设计好。出题,讲解,学生活动少,选题缺乏代表性,整节课满堂灌,非常不好。可以选一例,教师示范。其余学生表达。完后教师小结方法。最后留时间赏读《写给母亲》。